王诤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举办华罗庚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二讲
微电子学院 苏健/文 王赟/摄 发布时间: 2025-09-30 访问次数: 16
9月30日上午,王诤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在立功楼402举办华罗庚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二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执行院长刘伟强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作题为《从芯片指纹到后量子密码芯片》的主题讲座。学院副院长徐权主持会议。
刘伟强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高能效高安全新兴计算芯片。现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微纳电子技术”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空天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纳米技术理事会(NTC)副主席、IEEE TVLSI期刊指导委员会主席、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IEEE AsianHOST 2025大会主席。出版英文专著3部和IEEE期刊100余篇。牵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8届霍英东青年科学奖、华为技术成果转化奖和优秀合作奖等。
刘伟强教授的报告从技术背景、轻量级PUF电路、高能效后量子密码电路、PUF与PQC的协同设计、总结与展望五个方面展开,系统介绍了硬件安全领域的前沿进展。他指出,边缘设备由于直接暴露给攻击者,已成为网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传统的软件安全方案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基于硬件的安全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他详细阐述了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的基本原理,该技术利用芯片制造过程中的随机工艺误差,生成独特的“芯片指纹”,通过激励响应对(CRP)实现安全的身份认证和密钥生成。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团队在轻量级PUF电路、高能效后量子密码电路等领域的取得的最新成果,分析了现阶段国内外后量子密码芯片的主要研究方向、存在问题和关键技术挑战,并展望了增强PUF可靠性、PUF-PQC协同、提高可扩展性的发展前景。
整场讲座内容翔实、前沿,现场交流热烈。本次学术活动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与国内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拓展了学术视野,对促进集成电路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